博宝艺术家 > 艺术家 > 孟子个人官网
销售作品
欣赏作品
浏览
25790
分享
938
粉丝
2639
+关注
更多
—  微信扫码 参与互动  —

孟子

孟子(约前372-前289)名轲,字子舆或子居(魏晋间王肃在其《孔丛子》及《圣证论》中称),战国中期邹(今山东邹县)人,先秦著名思想家。关于孟子的生座年月,喟一说为约前390年至前305年,但学者采此说者不多。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,后家道衰微,从鲁国迁居邹国。据说,孟子三岁丧父,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,孟母管束甚严,其迁地教子、三断机杼等故事,虽不一定可靠,但却成为千古美谈,是后世母教之典范。关于孟子的师承,他曾自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,予私淑诸人也(《孟子离娄下》),但司马迁在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》中则谓其受业于子思之门人。孟子一生推崇、学习孔子,认为自生民以来,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,则学孔子也(《孟子公孙丑上》)。孟子曾周游齐、晋、宋薛、滕、梁列国,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,历时约二十年,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,但当时各诸侯正忙于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,没有人愿意采纳他的建议。于是孟子退而计学著书,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,尝谓君子有三乐,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(《孟子尽心上》)。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,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。自中唐的韩愈著《原道》,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,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,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。北宋神宗熙宁四年(1071),《孟子》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(1083)年,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,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。以后《孟子》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,南宋朱熹又把《孟子》与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合为四书,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。元朝至顺元年(1330),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,以后就称为亚圣,地位仅次于孔子。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,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,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。1、性学说: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。孟子确认,人具有一种先验的善性,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了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(《孟子告子上》)。而人性之所以是善的,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,这种善端不仅是先验的,也是超功利的,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,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,皆有怵惕隐之心,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,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,非恶其声而然也。由是观之,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,非人也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羞恶之心,义之羰也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,犹其有四体也(《孟子公孙丑上》),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端说,也是孟子的性善论。孟子认为:仁、义、礼、智,非有外铄于我也,我固有之也,弗思耳矣。(《孟子告子上》)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,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。孟子通过同类相似的例题来论主人所普遍具有的善性,他说:口之于味也,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,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,有同美焉。至于心,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,何也谓理也,义也。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。故理义之悦我心,犹刍豢之悦我口。(《孟子告子上》)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之同时,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:一是外界影响。他说:今夫水,搏而跃之,可使过颡激而行之,可使在山。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。人之可使为不善,其性亦犹是也。(《孟子告子上》)二是人自身是否有向善的主观愿望,他说: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,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(《孟子离娄上》)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,是求有益于得也,求在我者也。(《孟子尽心上》)孟子认为,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,那就是自暴、自弃、自贼。为了使人的善性能够保存和扩展,孟子提出了一整套修身养性的功夫,这其中既饮食了他的认识论,也包含了他的道德哲学。这些修养功夫是由一系列命题构成的,如:一、尽心,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知其性,则知天矣(《孟子尽心上》)二、存心养性,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(《孟子尽心上》)三、寡欲,养心莫善于寡欲(《孟子尽心上》)四、求放心诚者,天之道也思诚者,人之道也。至诚而不动者,未之有也不诚,未有能动者也(《孟子离娄上》)六、自反,万物皆备于我,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强怒而行,求仁莫近焉(《孟子尽心上》)七、养气,我善养吾浩然之气,其为气也,至大至刚,以直养而无害,则塞于天地之间。其为气也,配义与道无是,馁也。是集义所生者,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,则馁矣(《孟子公孙丑上》)。此外,尚有不动心、存夜气、先立其大、知言、知耻等等命题。2、政思想: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,提出了他的仁政、王道政治学说。他指出,仁政源于先王的不妒忌闪之心,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,斯有不忍人之政矣。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可运之掌上。(《孟子公孙丑上》)孟子认为:如施仁政于民,省刑罚,薄税敛,深耕易耨,壮者以暇日修其考悌忠信,入以其其父兄,出以事其长上,可使制梃以挞秦、楚这坚甲利兵矣。(《孟子梁惠王上》)他又说:夫仁政,必自经界始(《孟子滕文公上》),也就是,五亩之宅,树之以桑,五十者可以衣帛矣。鸡豚狗之畜,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。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,数口之家可以无铠矣。谨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义,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。七十者衣帛食肉,黎民不饥不寒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(《孟子梁惠王上》)同时,孟子又提出了制民之产的思想,即主张以恒产来求得老百姓之恒心,必使仰足以事父母,俯足以畜妻子,乐岁终身饱,凶年免于死亡,然后驱而之善(《孟子梁惠王上》)。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,突出了民的地位,他提出保民而王,得其民,斯得天下矣(《孟子离娄上》)提出: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(《孟子尽心下》)。此外,在孟子政治学说中还有王道与霸道之辨、义利之辨等等。3、理想人格:孟子学说澡还有不少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,如人皆可以为尧舜(《孟子告子下》)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,得志,与民由之不得志,独行其道。宝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(《孟子滕文公下》)天下有道,以道殉身天下无道,以身殉道(《孟子尽心上》)生,亦我所欲也,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(《孟子告子上》)待文王而后兴者,凡民也。若豪杰之士,虽无文王犹兴(《孟子尽心上》)等等,如此种种,都是激励人心、传颂千古的名言。孟子的思想内容,主要集中在《孟子》一书中,一般认为该书由孟子自著,弟子万章、公孙丑等参与其事。

返回顶部